跳至内容
用户工具
注册
登录
站点工具
搜索
工具
显示源文件
修订记录
反向链接
最近更改
媒体管理器
网站地图
登录
注册
>
最近更改
媒体管理器
网站地图
杂志简介
编委简介
推介文章
典型案例
过刊下载
公告栏
教学仪器
相关下载
wenzhang:1704:qh
电子漂移速度测量
(清华大学 实验物理教学中心)
1 主要内容
20世纪初云室的发明实现了气体中带电粒子运动径迹的测量,但其记录方法早期多为照相法,图像需特殊的测量器具分析,工作过程缓慢且繁琐. 物理学家夏帕克(G. Charpak)发明了多丝正比室,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困难,因此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.
实验涉及到力学、电磁学和高能物理等诸多分支学科,其设计思想源自高能物理实验中多丝室和漂移室的应用.
漂移室的结构与多丝正比室类似. 典型的正比室是在细丝和导体管壁间加高压,带电粒子穿过充气管使气体电离,释放电子而变成正离子. 在电场作用下,电子向管心的细丝(即阳极)运动,接近细丝处电场非常强,电子被电场加速获得足够的能量使气体发生次级电离,释放更多的电子. 这一过程反复发生便形成电子和正离子的雪崩,二者的运动在阳极丝产生感应电信号,从而给出带电粒子通过的信息.
图1为实验装置.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,利用紫外激光电离气体分子中的电子,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,电离的电子加速运动,但由于与气体分子的频繁碰撞而受到阻力作用,该阻力与速度成正比. 二者竞争导致电子很快达到平衡状态,遂以恒定的速度向阳极面漂移. 测量入射激光的位置、激光脉冲与阳极信号之间的时间差,可以利用示波器或自编软件确定电子的漂移速度.
文章下载
wenzhang/1704/qh.txt
· 最后更改: 2017/05/14 18:46 由
guoweilw
页面工具
显示源文件
修订记录
反向链接
回到顶部